人才培养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ECN0611+02006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64

学分:4


四、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会计学


五、授课对象

经济学大类本科一年级


六、课程教学目的

遵循“尚人文、厚基础、促交叉、重创新、强实践”理念,立足于“面向数智化时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前沿理论知识,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经济学人才”的目标,本课程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三个维度践行立德树人。

1.知识目标: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掌握个体决策与市场行为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

2.能力目标:能够将复杂经济问题简化抽象为适合经济分析的优化问题,建立和培养严谨经济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素质目标:从经济视角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社会责任感,塑造优良品格,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和远大志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本课程按照“先讲透完全竞争市场运作机制、再讲清市场失灵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引入、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局部均衡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市场垄断、一般均衡分析、社会选择和福利经济学、外部性、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实践。

课程难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市场垄断、一般均衡分析、社会选择和福利经济学、信息不对称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取线下启发性课堂讲授、探究式课堂讨论和拓展式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模式。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通过课前资料查阅、课中案例讨论和课后小组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促进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互融互通,通过仿真实验、案例讨论组织实践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数字经济实践调研、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模块一:消费者理论

一、课程目标

本阶段讲授消费者理论,阐述消费者在自身预算约束下,如何依照各自偏好实现效用最大化。以多种形式讲解相关知识点,同时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阐释政府发放消费券背后逻辑和双十一购物节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将消费者理论与人生选择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有限时间与资源限制下,努力学习、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更好的人生。

知识目标:掌握预算约束、一般等价物、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基数/序数效用论、边际效用等概念;掌握税收、补贴等如何影响消费者预算线;掌握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的关系;掌握效用计算最优选择;掌握离散商品的需求;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以及不同表达方式;掌握连续需求函数的消费者剩余;掌握拟线性效用函数;掌握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掌握反需求函数、边际收益曲线;掌握弹性与需求、弹性与收益、弹性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掌握反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掌握比较静态分析。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消费者理论分析现实中消费者选择行为;能够分析财政政策对消费者效用产生的影响;熟练运用消费者剩余进行福利分析;熟练运用单个消费者选择求解市场需求;能够运用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求解均衡;熟练分析税收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德育目标:理解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以及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发展理念;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消费者理论运用到人生选择之中,实现更好的人生。

二、教学内容

1. 预算约束

1.1 预算约束、预算集、一般等价物

1.2 预算线的变动

1.3 税收、补贴和配额如何影响预算线

2. 偏好

2.1 消费者偏好及假设

2.2 无差异曲线

2.3 不同类型的偏好

2.4 边际替代率

3. 效用

3.1 基数/序数效用

3.2 边际效用

3.3 效用的计算

4. 选择

4.1 最优选择与消费者需求

4.2 边际替代率的应用

4.3 税收的影响

5. 需求

5.1 正常商品与劣质品

5.2 收入提供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5.3 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

5.4 价格提供曲线与需求曲线

5.5 替代品与互补品

5.6 反需求函数

6. 显示偏好

6.1 显示偏好的概念

6.2 从显示偏好到偏好

6.3 恢复偏好

6.4 显示偏好弱公理

6.5 检验显示偏好弱公理

6.6 显示偏好强公理

6.7 指数

6.8 价格指数

7. 斯勒茨基方程

7.1 斯勒茨基方程的推导

7.2 斯勒茨基方程的应用

8. 跨时期选择

8.1 预算约束

8.2 消费偏好

8.3 比较静态分析

8.4 斯勒茨基方程和跨期选择

8.5 通货膨胀

8.6 现值:更仔细的研究

8.7 跨时期的现值分析

8.8 现值的应用

8.9 债券

8.10 税收

9. 不确定性

9.1 或有消费

9.2 效用函数和概率

9.3 期望效用

9.4 期望效用为什么是合理的

9.5 厌恶风险

9.6 资产多样性

9.7 风险分散

9.8 股票市场的作用

10. 消费者剩余

10.1 离散商品的需求

10.2 消费者剩余概念

10.3 消费者剩余的不同表达方式

10.4 连续需求函数的消费者剩余

10.5 拟线性效用函数

10.6 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

10.7 福利分析

11. 市场需求

11.1 从个体需求到市场需求

11.2 反需求函数

11.3 离散商品的需求

11.4 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

11.5 弹性

11.6 弹性和需求

11.7 弹性和收益

11.8 弹性与边际收益

11.9 边际收益曲线

11.10 收入弹性

12. 均衡

12.1 供给

12.2 市场均衡

12.3 两个特殊的例子

12.4 反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12.5 比较静态分析

12.6 税收对均衡的影响

12.7 帕累托最优

13. 案例分析——消费券的发放和“双十一”购物节

13.1 消费券的发放

13.2 “双十一”购物节

14.学术资源拓展—消费者是理性的吗?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城市消费券

1.背景

进入新时代以来,投资、出口的拉动力式微,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渐凸显,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是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举措。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然而,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冲击下,我国的人均消费出现下滑,消费降级趋势明显,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转折。具体而言,以科教文卫为代表的消费支出占比由2019年的 22.91%下降到 2020 年的 20.45%2021 年的 21.92%。在全球进入深入衰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稳定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成为中国目前稳增长的重要工作。

稳定甚至提振消费,不仅关乎经济稳定,还对经济可续费发展,乃至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为刺激消费,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以消费券为重要代表的消费政策。综合来看,疫情后出台的促消费政策可概括为全面刺激、结构刺激、制度配套刺激三种类型。消费券属于全面刺激型的政策。鉴于在设计和发放等方面成本低、灵活性强和覆盖广等优点,消费券受到政策当局与广大消费者高度关注。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年五月份,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210多亿元,消费券覆盖城市和金额规模呈持续上升态势。从实施效果来看,发放消费券对刺激消费作用明显。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测算,在第一波疫情期间每1元钱的政府补贴能带动3.5元至5.8元的新增消费,杠杆效应达到3.5倍以上。

当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不利冲击、财产遭受损失时,消费券是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工具,此外,消费券还具有一定的“帮扶性质”,发行对象以困难群体为主。事实上,我国自2008年开始尝试消费券制度,并在不同时期实现了保障民生、刺激消费等目的。200812月,成都向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城乡重点优抚对象三类人员发放了价值37123万元的消费券。次年1月,杭州市从财政拿出1亿元向67万人发放消费券,用于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是指资金来源和运用条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限制,当经济受到冲击时,国民收入下降,预算约束收紧,造成需求不足。此时政府发放消费券可以防止预算约束收紧,即保障了民生,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总是选择他们能够负担的起的最佳物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在商品价格固定情况下,能够消费商品的数量受到自身收入的束缚。这种限制对于贫困群体来说尤其严重。政府通过对困难人群发放消费券,可以有效解除收入束缚,帮助困难人群改善生活。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指的是当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的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指的是当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消费券除了防止预算约束收紧,存在收入效应的同时,部分消费券还具有替代效应。消费者理论指出消费者会在自身预算约束下,根据各自偏好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最终实现效用最大化。所以政府在选择消费券的种类时,重点选择了广大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领域,如食品、零售、文化等领域。此外,政府针对疫情冲击严重的文旅行业同样设计许多消费券,如民宿5折券等。在此类消费券的影响下,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中会增加文旅消费,替代其他消费,从而帮助文旅行业更快复苏。


案例二、“双十一”

1.背景

天猫双11早已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消费事件之一。2009年中下旬,时任淘宝商城总裁的张勇和他的团队,为做大品牌策划了一个嘉年华式的网上购物节。选择11月是因为它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刚好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于是看似偶然的故事,诞生了一个新的消费节点。自第一届双十一以来,购物节的规模迅猛发展。2009年,首届双十一销售额为0.52亿,仅有27家品牌参与;2018年销售额达到2135亿,吸引了180000家品牌参与。2023年,天猫公布111日到1111日所有的成交额为4982亿。

双十一期间,各家电商平台进行着低价之争。过去的双十一,消费者需要抢购商品,而如今变成了平台与商家抢夺用户。话语权从商家、平台到了消费者手上,于是,最低价就成了杀手锏。以2023年为例,在“全网最低价”的口号中,京东采销直播间主题定为“价格低过李佳琦,现货9折起。淘天集团将“全网最低价”定为今年双11的核心目标 。拼多多百亿补贴首次上线单件立减活动,与2022年大促相比,2023年百亿补贴品牌商品池预计同比增长110%。商业数据派观察发现,2023的低价主要有绝对值、相对值两个纬度,一是在全年时间段内的最低价时刻,二是相较其他平台和店铺的最低价。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规模的壮大,双十一的优惠也越来越复杂。优惠券的种类五花八门—平台普惠优惠券、满减优惠券、定期发放的少量优惠券、预付定金优惠券、玩游戏赚取的优惠券等。此外,单是为了“领津贴”,就有诸如首页、商品详情页、主会场、分会场、互动游戏、积分兑换等多种渠道;而“抢红包”更是花样繁多,并且多具有社交、游戏属性。买家想要拿到官方宣传的价格,一般要使用包括预付尾款减免、店铺优惠券、品类优惠券以及平台优惠券在内的多种减免手段。对平台和商家来说,复杂的活动能让流量进行分流,避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例如,想要优惠的用户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如逛逛平台推荐的商品、店铺等,这让得不到曝光机会的商品或者店铺得到曝光,提高购买转化率。此外,在时间维度上,复杂的活动会耗费用户更多的时间,提高用户的沉没成本,减少消费流失。

随着国际物流快速发展,跨境购物越来越便利,双十一释放的特殊能量也将带动全球经济共振。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目前,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中国与世界分享市场机遇,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指价格变动引起的市场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它是企业决定产品提价或降价的主要依据。一般地说,在需求曲线具有弹性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降价策略; 反之,企业可以采取提价策略,以保证企业收益不断增加。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下降,都会引起一定需求量的增加。双十一最普遍的营销手段就是低价、折扣,这些活动让消费者感觉购买更划算,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由于需求曲线弹性有差异,商家不会对大米之类的刚性消费品进行降价促销,一方面利润微薄,另一方面相关产品的促销对于销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于大米、食盐这些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装首饰等的需求量往往极易受到价格的影响,因此,正是这一类——衣服、饰品、化妆品、家具等易受价格影响的商品,成为了“双十一”促销的主流。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即商家根据不同客户的支付意愿,将同一种商品(或服务)以不同价格卖给不同客户,尽管商家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是相同或相差无几的。双十一核心就是价格歧视,复杂的规则实际上是区分消费者歧视等级的一种手段。每日定量发送的店铺券需要定期抢;价格敏感者定期进店铺,贡献了流量,赢得了这张优惠券。对价格不敏感的人多支付的金额就成为了店铺额外的利润。尾款立减需要先支付定金,锁定的定金减少了不确定性,消费者贡献诚意,赢得了尾款减免。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消费者往往会漏掉一项或多项优惠券,相比直接提供折扣,商家通过价格歧视,赢得了额外的利润,也赢得了更多的流量。双十一商品降价可以带来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购买,而双十一之后恢复原价主要的面向群体则为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四、思政元素

本阶段教学在讲授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发放消费券和双十一购物节的案例,运用预算约束与消费者偏好展开分析,以阐释政府在保障民生、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突出相关“二十大精神”同时,启发学生将消费者原理与人生选择相结合,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去实现更好的人生。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四个思政元素。

1. 从经济学原理视角出发,阐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根据消费者理论,政府发放消费券不仅可以帮助某些困难群体或者人民在财产遭受冲击时打开预算约束,从而保障民生,还可以刺激消费,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同时政府在选择消费券的种类时,充分考虑了人民大众的需求,重点选择广大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领域,如食品、零售、文化等领域,从而更好的保障民生。这一系列举措,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困难人群发放消费券,正是这一发展理念的现实实践。通过发放消费券,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使他们感受社会的温度,还可以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更广大群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性政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自然也需要造福人民,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更好的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以“双十一”购物节为例,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双十一”再次证明,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启动国际生产引擎、带动全球经济共振的世界市场。

3.启发学生将消费者理论与人生选择相结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更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消费者理论,对比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约束与人生的时间约束、资源约束,启发学生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充实自身;对比自身偏好与社会偏好,鼓励学生做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从而更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五、学术资源拓展

消费者是理性的吗?—行为经济学简介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理性人假设有时并不适用于现实世界。

安格斯·迪顿因对消费、贫穷与福利的分析,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被表彰的成就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拓展: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消费品上花费?社会收入被使用和节约多少?如何最好地衡量与分析福利与贫穷?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说,为了设计出能够促进福利和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需先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迪顿的研究强化了这一认识。通过链接详细的个人选择和聚合的结果,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迪顿的学术贡献主要在消费理论、贫困与福利分析和发展政策三个方面。迪顿在消费领域的研究中,强调了消费者行为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要了解消费行为,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选择,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通过对消费者如何分配支出、如何权衡价格与质量等因素的研究,迪顿为消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迪顿在贫困与福利分析领域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提出了衡量福利的新方法,即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来判断其福利水平。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仅通过收入水平衡量福利的局限,为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迪顿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主张,要实现发展,必须关注贫困、教育、医疗等诸多因素。此外,他还强调了政府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在迪顿之前,有两个关于消费、储蓄和收入的著名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和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这些理论的核心含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希望使自己的消费变得平稳。理性人在预期未来收入较低时储蓄,在相反的情况下借贷。当时几乎所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都围绕着“代表性消费者”这一概念展开,在这个前提下,永久收入假说预测消费的变化将大于收入的变化。因为对整个经济而言,意外的收入增长也会带来未来几年额外收入的增长,因此,一个理性的代表性消费者应该在这些预期的收入增长发生之前消费一部分,这将导致当前消费的增长超过当前收入的增长。但现实数据却显示消费变化小于收入变化,与永久收入假说的预测相悖,这被称为迪顿悖论。

迪顿悖论挑战了经济学的基础——理性人假设。迪顿指出,问题在于整体经济的行为不同于一个理性人,虽然它是成千上万个理性人的集合。有趣的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塞勒看来,经济的主体是人,而人并非严格按照理性做决策。

塞勒发现经济学理论基本假设、偏好理论及其基本假设、有效市场假说等一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存在着一些缺陷。他认为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缺陷在于: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然而,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体。塞勒认为自利原则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产生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塞勒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贡献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例如,他提出了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在和卡内曼合作的一项著名实验中,塞勒教授向人们证实了禀赋效应的存在。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个茶杯,并用巧克力去交换茶杯,结果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茶杯。而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块巧克力,并用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结果却发现人们不愿意放弃茶杯。被试是随机抽取的,按理说不应该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好偏差,为什么在前一次中,他们会钟爱茶杯,而在后一次实验中它们却钟爱巧克力呢?原因就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物,那么再让我们放弃它就很难了。

塞勒还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塞勒教授1980年《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在1985年的论文《心理账户和消费者选择》中,他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所谓心理账户,意义也是十分直观的,即人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并不会去进行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会在心里构建很多个分门别类的账户,分头进行计算。举例来说,人们可能拥有十只不同的股票,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投资者关注的应该是这十只股票所构成的这个组合的整体涨跌。但在现实中,人们除了关注整体的涨跌外,还会关心每只股票的涨跌状况。当某些股票跌得很惨时,也不肯割肉”,把资金放到业绩更好的股票上,而宁愿继续持有它等待回本。

二战后经济学家们强调数学结果和理想化假设下的研究结论,但其实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却不是这样,塞勒从心理学角度呼吁经济学家们从理想化假设中解脱出来。塞勒对反常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理论的思考,即当现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的时候,应当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弥补现有经济学理论的缺陷。

拓展阅读:

[1]Deaton A,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3): 312–323.

[2]Deaton A. Puzzles and paradoxes: A life in applied economics[J]. Eminent Economists II, 2014: 84–101.

[3]Ka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H.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 5(1): 193–206.

[4]Benartzi S, Thaler R H. Naiv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Saving Pla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1): 79–98.

Consumption, great and small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popular-economicsciences2015-2.pdf


模块二:生产者理论

一、课程目标

本阶段讲授讲述厂商如何在既有生产技术下选择合理的投入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分析多个现实案例,阐释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发展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充分认识到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调整人生方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目标:掌握技术、产出、边际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规模报酬、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等概念;掌握技术限制、技术举例、技术的特点;掌握边际产品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掌握反要素需求函数和显示偏好;掌握各类成本短期与长期情况。

能力目标:熟练求解厂商利润最大化情况;能够在给定技术下找出厂商成本最小化生产情况。

德育目标:了解政府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调整中的作用;认识现代化产业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内容

1. 技术

1.1 投入和产出

1.2 技术限制、技术举例、技术的特点

1.3 边际产品

1.4 边际技术替代率

1.5 边际产品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6 长期和短期

1.7 规模报酬

2. 利润最大化

2.1 利润函数

2.2 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2.3 短期利润最大化

2.4 反要素需求函数

2.5 显示偏好

3.成本最小化

3.1 成本最小化

3.2 规模报酬与成本函数

3.3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

3.4 不变成本和准不变成本

3.5 沉没成本

4.成本曲线

4.1 成本函数

4.2 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4.3 边际成本

4.4 长期边际成本

5. 厂商供给

5.1 市场环境

5.2 完全竞争市场

5.3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5.4 利润与生产者剩余

5.5 厂商长期供给曲线

5.6 长期不变平均成本

6. 行业供给

6.1 短期行业供给

6.2 短期行业均衡

6.3 长期行业均衡

6.4 零经济利润的含义

6.5 固定成本与经济租金

6.6 环境政策

7.案例分析——芯片“卡脖子”问题、新能源汽车规模效应和蜜雪冰城成本

7.1 芯片“卡脖子”问题

7.2 新能源汽车规模效应

7.3 蜜雪冰城成本

8.学术资源拓展—生产函数的拓展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芯片“卡脖子”与创新

1.背景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十分依赖国外技术,常常受到别国“卡脖子”威胁。尤其在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我国有许多短板。这也导致只要其他国家发动制裁,就会对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实施封锁,使得华为手机业务一落千丈,国内市场份额从第一降至第六。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强自立,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国屡屡被“卡脖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缺少重大突破和原创能力。根据生产者理论,生产厂商的计划会受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一方面,当生产技术较低时,厂商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更少或者质量更低,使其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较低的生产技术使厂商的生产集更加狭窄,缺乏生产某些产品的能力,从而在产业链条上处于弱势,导致长期为他国打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促进产业链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家展开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在发展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202137日,李克强总理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对于基础研究“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214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解决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途径。

20229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这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技术:生产技术是生产过程中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厂商的技术可以通过生产集来描述。生产集表示所有技术上可行的投入和产出的组合,通过生产函数给出和既定量投入相对应的最大产量。等产量线可以衡量厂商面临的技术约束,利用等产量线可以表示所有能够生产出既定产量水平的投入组合。在上述“卡脖子“案例中,我国生产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在相同的投入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低,在市场中不存在竞争优势。面对这一情况,应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奋力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

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在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将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在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其边际产量便是递减的了。

在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持续增加,其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递减,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进步能够使边际产量线上移。技术进步广义上的技术进步定义为:能够使一定数量的投入组合,产出更多产品,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若本国技术进步增加创新,则边际产量线会上移,提高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案例二、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效应

1.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众多燃油车的使用不仅加重了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其尾气的排放还污染了环境,于是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在世界资源匮乏,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国务院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20235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遵循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摩尔定律在电子行业中表明,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会导致其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即产生规模效应。类似地,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价格优势将逐渐显现并日益明显。

近年来,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市场规模效应凸显,一批头部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渐成全球汽车产业风向标。目前有研究表明,特斯拉和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公司已初步具备规模效应,毛利率发生“奇点”式质变。研究结论为:新能源汽车规模经济的跃迁奇点在月销3万、月销6万时,此时规模效应会被大幅度放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产销量分别达705.8万辆和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加快提升,2022年渗透率达25.6%,已提前完成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还会导致平均可变成本(平均非固定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生产规模增加而带来的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由于产量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比以前更多的产量上,因此规模经济会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又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效率,因此规模经济降低了单位可变成本。但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规模不经济”。企业规模扩大后,由于对外与市场的协调成本增加、内部运行机制的协调难度加大,加上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复杂化,信息的上传下达速度减慢,使得管理效率降低,导致边际收益下降,甚至会变成负值,这时将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案例三、蜜雪冰城的成本

1.背景

对于创业新手来说,选择加盟不仅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支持,而且可以降低创业风险。例如许多人对加盟蜜雪冰城十分感兴趣,但是加盟成本是他们绕不开的问题。这里展示郑州市一家加盟店成本情况。首先,每年加盟费、管理费和保证金共36000元,购买设备费需60000元,28平方店面的统一装修费7万多元, 这些都属于不变成本,即使店主不生产奶茶也要支付这部分成本。店面一年房租需140000元,此外还需要考虑材料费、人员工资以及运营费用等。房租、人员工资等属于准不变成本,只要店主生产一杯奶茶,就需要支付该部分成本;奶茶的原材料费用、水 电费等属于可变成本,随着生产数量增加而增加。据估计一杯珍珠奶茶的成本约0.8元,该成本既可看作可变成本也可看作生产一杯奶茶的边际成本。最后创业者所有的投入除去还能够折现的部分均属于沉没成本,这种成本一旦支出就不能再收回。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对创业者来说,沉没成本是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这种成本一但支出就不能再收回。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是人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一定范围内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比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量增加而不断增加的成本。随着销售额的上升,可变成本也在上升。随着销售额的下降,可变成本也会下降。总成本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相加。

四、思政元素

本阶段教学在讲述厂商如何在既有生产技术下选择合理的投入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选取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新能源汽车规模效应为思政素材,分别运用技术对生产的制约和规模效应展开分析,以阐释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从而体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三个思政元素。

1. 从经济学原理视角出发,阐释解决“卡脖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生产者理论,生产厂商的计划要受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当生产技术较低时,厂商将面临低效率生产,生产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不仅如此,技术上的缺失将使厂商在产业链条上处于弱势,导致长期为他国打工的命运。

目前,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而是习惯于以市场换技术,从他国购买。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正常运行的时候,这种格局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其他国家对我们进行精准的技术封锁和打压,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很多产业链都会被一剑封喉。对此,我们不仅要补足短板,更重要的是锻造长版,主动进行超前研发,力争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取得突破,尽快掌握一批“人无我有”的尖端科技,对“卡脖子”行为进行均衡威慑。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设备攻坚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只有突破外国技术封锁,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够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2. 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切入点,阐释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原则,说明现代化产业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深刻体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从贸易战的现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一些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不仅阻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也容易引发产业链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到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成果。这些领域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前言,同时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哪个国家能率先突破拔得头筹,就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我国必须补齐短板、狠抓前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优势”。

通过阐述贸易战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十大精神”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调整不仅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也需要以学校为主力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选择人生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3.从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说明政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21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目前,相关部门在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财政金融政策等七个方面完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的新能源发展基础。

五、学术资源拓展

数据要素驱动的新经济形态特征及优势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与土地、资本、技术相类比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对于生产的贡献度明显提升,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分配关系必须与时俱进地体现这个趋势性变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由此,如何正确理解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土地、劳动力、管理、技术、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超越了传统要素的基本属性、作用形态和增值方式,一跃成为数据时代抢占领先跑道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之所以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数据要素因累积迅速且不占有空间而具有非稀缺性特征,这种非稀缺性特征意味着一方面,数据在共享过程中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数据传播链条越长,它的增量越大;另一方面,数据可以在储存允许的前提下重复、循环使用,因而它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倍增效应。第二,数据要素具有强劲的流动性。流动性是生产要素产生价值的基本前提,相较于其他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流动性最强。数据要素的流动呈现出速度更快、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特点,这也让它成为了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富有增长价值的一个。第三,数据要素具有非排他性。资本和劳动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技术虽具有非排他性特征,但与数据相比则逊色三分。数据本身具备的非常强大的复用效率使其可以按照既有模式在一定范围按照一定权限重复使用,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要素的使用局限。第四,数据要素具有时效性。数据的重要程度与时间成反比,如超过规定时限,数据可能就没有了意义。

数据要素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能,还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数据要素加快了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据统计,2012年到202110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12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在整个GDP中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9.8%。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零售”“新制造”“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流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标配。二是数据要素成为保障社会安全高效运转的动力源。如杭州城市大脑2.0”汇集了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的数百亿级数据,展现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风采。三是数据要素有助于增强政府治理效能、实现政府治理目标。无证明城市让循环证明、奇葩证明成为历史,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变成现实。

同时,数据要素驱动的新经济也有也有着许多优势。一是效率提升。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一样,数据要素驱动的新一轮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以美国为例,2011年至2019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28%,高于2001年到2010年平均水平的1.762%。这说明当经济收敛到稳态,单纯的投资不再能驱动美国经济增长之后,新技术的引入提升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产品多样性增加。生产模式由“标准化流水线-标准化产品转变为标准化算法-多样化产品。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机器替代人之后只能提供基于流水线的标准化产品,只有人工才能提供个性化产品。然而,在数据驱动的新经济中,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以较低成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总体社会福利。三是增长方式转变。数据驱动的新经济模式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由单纯的投资驱动型转向数据、知识与资本内生驱动型。数据、知识与资本相互融合、共同积累,改变了技术进步的方式。在不少领域,机器用于学习的数据可以不用从人那里获得,而是由机器自主生成。

数据要素也将引发国家治理的新挑战。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它在对传统生产力的内涵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同时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一是数据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数据是互联网的DNA和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说,数据安全既是网络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二是数据共享开放问题。一方面,要加快破除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三个难点,清除制约数据共享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按需共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充分释放公共数据价值已然成为数字化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如何更好的利用公共数据是摆在各级政务部门面前的重要议题。三是数据垄断问题。这实际上是发展和规范之间的矛盾之源。近年来,一系列案例映射出数据垄断正由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演变为攸关国家主权的政治学范畴内的关键指征。四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伴随着数据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数据交易所逐渐成为热点,不少城市竞先抢滩数据交易新赛道,成为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如何对数据定价、如何激活数据潜能之路、能否重构新型数据生产关系?这些问题需加快逐一破解。



拓展阅读:

数据要素基础理论与制度体系总体设计探究

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202/t20220223_1316663.html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解读∣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201/t20220121_1312595.html




模块三: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

一、 课程目标

本模块讲授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的相关内容,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和应用,具备运用局部均衡的模型框架分析和评估经济政策的能力,同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等德育素养。学生将能够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内涵,运用市场结构的知识和局部均衡的理论,结合党和政府的相关宏观、微观经济举措,分析实际问题,为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知识目标:理解市场结构的概念和分类:学生应该能够明确不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理解《反垄断法》制定的背景和目标,了解负电价的概念和原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负电价是指电力市场中电价出现负值的情况,以及这一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过剩产能、可再生能源波动等。分析市场结构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学生需要能够分析不同市场结构对价格和产量的决策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影响电力市场中的价格和产量。

能力目标:应用市场结构理论分析垄断的成因和应对。以电力市场为例,了解负电价现象: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负电价,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掌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局部均衡的概念和要素,并能够运用这一分析方法来解释电力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提高经济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应该培养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包括如何应对负电价现象,制定政策以维护电力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德育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和目标。以电力市场为例,剖析电力市场中负电价对社会的影响,促使他们认识到经济行为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关注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他们明白电力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实现平衡。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现象和政策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理解其影响。

通过结合《反垄断法》、中国负电价的实际案例,教学目标可以更具体和实际地呈现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这有助于将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 教学内容

1. 市场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1.1 完全竞争市场

1.2 垄断市场

1.3 垄断竞争市场

1.4 寡头垄断市场

2.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和产量决策规则

2.1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与产量

2.2 垄断市场中的价格与产量

2.3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价格与产量

2.4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与产量

3. 局部均衡的概念和要素

3.1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

3.2 价格和数量的调整过程

4. 电力市场中的负电价现象

4.1 负电价现象的具体案例

4.2 运用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模型的分析

4.3 基于经济理论改善中国电力市场现状的建议

三、 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力现货市场负电价之谜

1.背景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 发布的《全球电力市场更新报告:2023-2024展望》,过去几年中,再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增加的地区,电力市场批发电价低于零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与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上半年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电价降至零以下的小时数增加了一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2019-2022年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为30%-40%,约1%的时间为负电价。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可再生能源比例增长强劲,因此2022年电力批发市场上几乎有20%的时间价格低于零。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中,例如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在2023年五一假期出现了连续22个小时的负电价,而山东同样是新能源发电装机大省,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容量占比已经超过了总发电容量的30%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根据局部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的力量。从理论上看,竞争市场的供给反映的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如果价格是零,那么将没有厂商愿意提供商品。电力现货市场出清价格为负,意味着其原因是电力市场供需存在的特殊性。

同一般商品相比,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电力的生产和消耗必须是实时平衡的,这是由电的物理特性及电能高额的储存成本决定的。电力市场一般存在几类生产商,其中火电生产机组通常具有较高的启停成本,一旦启动,则可以在机组最大出力范围内较为平稳的输出电力;而新能源发电则高度依赖于气候条件,具有间断性、波动性等特征,同时,新能源发电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同时,电力需求作为一项基本需求,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因此当新能源的发电量骤增,而火电机组出于启停成本的考虑不愿停止生产,而电力需求又不足以消纳实时电量时,电力的价格就可能降为负值。

负电价这一现象对于电力市场参与者、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都提出了重要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结构、需求情况、能源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应对。

案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中国于200881日颁布实施的法律,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并防止垄断行为损害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以下是《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正常运作中有代表性的实际应用。

20093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27条,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

20217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监管总局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虎牙公司与斗鱼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合并。

20217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监管总局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48条、《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第57条,责令腾讯音乐在30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收取高额预付金。此案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宗对要求违法经营者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案件。

202212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监管总局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责令知网停止垄断行为,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760万元。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方垄断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垄断能够借由在法律上独享的特权、对供给来源的控制、或是企业间的联手或协力行为(卡特尔)来达成。垄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垄断的出现恰恰会破坏竞争机制,进而影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革新和经营者组织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或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通过防止市场垄断、保障公平竞争、监管市场集中度、促进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新进入者、民事赔偿等机制和规定,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市场环境,对于保持市场结构的均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思政素材

本章在讲授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经济学知识基础上,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为思政素材,让学生充分认识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具体来讲,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展开思政教育。

1.法治观念与国家意识:反垄断法强调法治观念,规范市场行为,明确了禁止的垄断行为和相关的法律责任。通过法治手段,维护市场结构的公平性,避免市场被部分企业或集团所主导。法律的制定表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的决心,以维护国家整体的市场秩序,确保市场结构的合理发展,体现国家在市场监管中的主导地位。

2.社会公平、正义与责任:反垄断法通过规范市场竞争,防止垄断行为,法律追求在市场中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各个市场主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反垄断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要求。企业在市场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仅要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还需要考虑市场结构的公平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法律通过强调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调合理竞争,使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层面。

3.公共利益观念与市场经济理念:反垄断法的立法目标之一是保护公共利益。法律规定了垄断行为的界定和惩罚,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环境,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结构有助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反垄断法体现了市场经济理念,强调市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制约垄断行为,法律试图保持市场结构的多样性,推动市场的有效竞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体而言,通过对反垄断法案例素材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在传授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原理的同时,培养强化学生法治、公平、公正、社会责任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经过对本章节市场结构与局部均衡内容的学习,能够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世界中的相关问题,领会反垄断法的存在与执行对于构建和谐的市场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学术资源拓展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尔逊

伯特·威尔逊(1937516),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运筹学亚当杰出教授。2020年,他与保罗·米尔格罗姆改进拍卖理论并发明全新拍卖模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尔逊及斯坦福大学其他经济学家们利用非合作博弈论重新探讨和组织了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他对非线性定价的研究深入影响了大型企业的政策,尤其是能源产业中的电力行业。

2.非线性定价

非线性定价是一种考虑产品或服务成本之外的各种因素的策略。这些因素包括客户的支付意愿、他们对产品的价值以及竞争。非线性定价的目标是找到收入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价格,同时考虑客户的价值感知。

非线性定价示例:

非线性定价的一个例子是动态定价。这一策略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例如,电子商务公司可能会在高需求期提高产品价格,在低需求期降低价格。这有助于公司平衡供需,同时实现收入最大化。

另一个例子是基于价值的定价,即公司根据产品对客户的感知价值来定价。例如,奢侈品和高级服务通常使用基于价值的定价,因为对客户的感知价值很高。价格是根据客户对产品的价值而不是生产成本来设定的。

非线性定价也可以在零售中用于创建捆绑包或包裹。例如,零售商可能会以折扣价提供一捆产品,以鼓励客户购买更多商品。这种定价策略可以通过鼓励客户购买更多商品来增加销售额和收入。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小型卖方和买方,产品是标准化的,无差异化。市场参与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例子:农产品市场,某些劳动力市场。

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小型卖方,但产品有一定差异化。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价格。例子:餐饮业、零售业中的某些部分。

寡头垄断: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市场上存在少数几个大型卖方,它们掌握市场的主导地位。产品可能是差异化的,这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例子:一些行业中的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如汽车、电信。

完全垄断: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卖方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没有替代品。该企业具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可以单独决定产品价格。例子:水电、天然气供应中的某些地区,具有独家供应权的公司。


拓展阅读:

[1]Kreps D M, Wilson R.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 27(2): 253–279.

[2]Chao H, Peck S, Oren S, . Flow-Based Transmission Rights and Congestion Management[J]. The Electricity Journal, 2000, 13(8): 38–58.

[3]负电价,又出现!咋回事?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924401.html#:~:text=%E8%B4%9F%E7%94%B5%E4%BB%B7%EF%BC%8C%E9%A1%BE%E5%90%8D%E6%80%9D%E4%B9%89%E6%98%AF%E6%8C%87,%E7%9A%84%E7%94%B5%E5%8A%9B%E6%B6%88%E7%BA%B3%E6%8E%89%E3%80%82

[4] “负电价究竟意味着什么?

http://www.biee.org.cn/news/show.php?itemid=55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知识科普

http://www.zs.gov.cn/zszjj/gkmlpt/content/2/2309/post_2309152.html#1018

[6]反垄断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

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05-10/29/content_351334.htm



模块四: 一般均衡分析和福利经济学

一、课程目标

本章讲授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福利经济学定理,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阐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创新,并从经济视角加深对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知识目标:掌握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瓦尔拉法则、阿罗不可能定理等概念;掌握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含义。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埃奇沃思盒子分析纯交换情况下的均衡;能运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解读经济实践;能运用阿罗不可能定理掌握社会选择理论。

德育目标: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认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从中国经济实 践视角明确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1. 一般均衡分析

1.1 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分析

1.2 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

1.3 埃奇沃思盒子模型

2.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2.1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2.2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3.社会选择理论

3.1 社会福利函数

3.2 阿罗不可能定理

4. 案例分析——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历程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

4.3 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基于经济体制视角的分析

三、案例分析

本章在讲授一般均衡分析和福利经济学定理的基础上, 选取中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发展历程及我国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为思政素材, 让学 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并从经济视角阐释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举措。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深刻改变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如下所示。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华巨轮驶入新的历史航道;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

1984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 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10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 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3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 识和把握达到新高度: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20205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思政元素

本章在讲授一般均衡分析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运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展开分析,以阐释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两个思政元素。

1. 从经济学学理视角出发,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能为什么好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正是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并不断完善的过程。通 过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 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福利经济学第二 定理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有效的均衡配置结果都可由竞争性市 场机制和政府转移支付实现。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除了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问题,取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资源配置结果。

实际上,我国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 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 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取得令世人瞩目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所在。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阐释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从经济视角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和认识。

2. 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视角切入,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之不易。

结合中国近代发展史,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艰辛历程,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 实践的必然结果, 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正是我国长期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通过学习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和相关的党史素材,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学术资源拓展

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因其在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贡献,而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罗对一般均衡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贡献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他的工作不仅深刻影响了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而且对实证研究和政策制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不可能性定理:阿罗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他的不可能性定理。在他的1951年的文章《社会选择与个体价值》中,阿罗证明了在满足一些基本的合理性条件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社会选择机制,可以将个体的偏好无偏、无歧视地转化为社会偏好。这一定理在社会选择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决策中的困难和权衡。第二,一般均衡理论:阿罗对一般均衡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与罗拉尔·德布鲁合作,于1954年发表了《存在竞争均衡》一文,证明了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一个价格和分配,使得市场能够实现均衡。这对深化对市场机制运作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阿罗的研究也涉及到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为后来发展出现代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理论提供了基础。他的合作伙伴之一是罗拉尔·德布鲁,共同在这一领域有一系列重要的贡献。第四,社会福利函数:在社会福利经济学领域,阿罗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也是显著的。他通过对社会偏好聚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决策的合理性。这与他的不可能性定理相呼应。第五,资本论:阿罗还在资本理论方面有一些贡献,尤其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研究。他对资本理论的分析为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框架。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阿马蒂亚·森是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福利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影响深远。第一,社会选择理论方面,森在社会选择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在1970年代初提出的“Sovereign Remedy”“Liberal Paradox”两篇论文,探讨了社会选择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并对社会福利函数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工作强调了在社会决策中,个体之间的比较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第二,能力与发展方面,森引入了能力的概念,强调人们实际上能够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他们拥有什么。他关注的不仅是物质资源的分配,还包括个体在各个层面上实现自己潜力的能力。这对发展经济学和社会政策提出了新的视角。第三,福利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森在他的著作中将福利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强调福利经济学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公正和社会正义。他主张将伦理理论中的公正原则融入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中,以更全面地评估社会福利。第四,饥饿与饥荒的研究:森对饥荒和饥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能力饥饿”的概念,认为饥饿不仅仅是缺乏食物,还包括人们无法实现其基本能力的状态。这一理念推动了对全球饥饿问题的更广泛理解和关注。第五,发展经济学:森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通过他的《贫困的根源》一书。他强调了饥荒不仅仅是由于食品供应不足,更是由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问题。第六,社会不平等:森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他对社会福利和公平性的讨论涉及到了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多个层面。他的研究深化了对不平等问题的理解,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3. 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市场需求函数

亨利在1972年发表了市场过剩需求函数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市场需求函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性质。文章的关键观点之一是孙申斯坦效应,该效应指出,尽管在个体水平上的行为合理,但在聚合成市场层面时,市场需求函数的性质可能是多样化的,缺乏结构。这一发现对一般均衡理论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因为传统理论通常假定市场总需求函数具有凹或凸的性质。孙申斯坦效应表明,这种期望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并不总是成立。

4. 阿罗不可能定理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经典之作。该书在社会选择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集体决策过程、社会福利函数以及个体偏好如何转化为社会偏好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阿马蒂亚·森的文章“Interpersonal Aggregation and Partial Comparability”1970年发表在《Econometrica》杂志上,该文章探讨了个体偏好之间的比较问题,对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个体偏好的转化和聚合提出了有趣而深刻的见解。森在文章中研究了社会选择函数的性质,即将个体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函数。他讨论了在不同个体偏好之间存在部分可比性时,社会选择函数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限制。文章为社会选择理论中对个体偏好的比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加复杂和现实的框架。通过引入部分可比性的概念,他使社会选择理论更能应对个体之间偏好的差异性,从而更贴近实际社会决策的情境。

巴贝拉, 博塞特, 和帕塔奈克的文章“Ranking Sets of Objects”2004年发表在《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杂志上,这篇文章探讨了集合的排名问题,涉及到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个体对一组对象的排名和整个集体对这组对象的排名之间的关系。作者研究了一些可能的性质和公理,以确定合理的集体排名应该满足的条件。文章通过引入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函数,即基于个体排名构建社会排名的函数,探讨了集合排名问题。这一方法为对社会中多个对象进行排序提供了一种形式化的途径,并采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即通过提出对集合排名应该满足的一些基本性质,来推导合理的社会选择函数。这篇文章为社会选择理论中集体排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并为社会选择函数在处理集合排名时的性质提供了一些关键见解。

5. 社会福利函数

哈桑尼的文章“Cardinal Welfare, Individualistic Eth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1955年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该文章关注的是如何将个体效用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社会福利函数。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跨个体的效用比较,即个体之间效用的互比问题。文章强调了个体主义伦理的重要性,即个体的福利和价值是最基本的。个体主义伦理是社会福利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强调通过个体效用的聚合来得出社会福利。这篇文章为社会福利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强调了个体效用的度量和比较在社会福利理论中的关键性质。这对后来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罗默的《分配正义理论》是一本于1996年出版的著作,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罗默在书中涵盖了各种关于资源和财富分配的观点,研究了多种理论框架,以便理解和评价社会中资源如何被分配以及这种分配是否符合道义标准。本书首先介绍了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从传统的利比拉尔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再到一些新的和复杂的理论。他强调这些理论如何解释和评估社会中的资源和机会分配。书中包含了一些实证研究,以支持或反驳不同理论的观点。罗默试图将理论与实际社会现象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分配正义的现实挑战。

《公平与社会福利理论》是由马克·弗勒巴伊和弗朗索瓦·马尼凯于2011年合著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旨在深入研究公平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本书介绍了公平理论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一个将公平和社会福利相结合的整体框架。作者强调了在评估社会福利时考虑公平性的重要性。弗勒巴伊和马尼凯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公平原则的分类,包括资源公平、机会公平、成果公平等,并考察了这些原则如何影响社会福利的评估。该书讨论了公平和社会福利理论如何指导公共政策和社会改革。作者试图将理论转化为可实施的政策建议。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公平概念的深入理解,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社会福利理论中,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工具。

拓展阅读:

[1]童锦治,赵川,孙健.出口退税、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一般均衡分析与中国的实证[J].经济研究,2012,47(4):124-136.

[2]叶作义.中国经济的投入产出与一般均衡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

张军,张席斌,张丽娜.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22,57(7):26-44.

[3]谢志平.超额需求不连续时一般均衡分析的新路径[J].经济研究,2008,43(5):128-137.

[4]姚明霞.阿罗定理之后的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04,0(12):69-73.

[5]纪昀.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J].世界经济,1999,22(3):71-72.

[6]Harsanyi, J. C. (1955). Cardinal Welfare, Individualistic Eth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3(4), 309-321.

[7]Roemer, J. E. (1996).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Fleurbaey, M., & Maniquet, F. (2011). A Theory of Fairness and Social Welfa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Arrow,K. J. (195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0]Sen,A. (1970). Interpersonal Aggregation and Partial Comparability. Econometrica, 38(3), 393-409.

[11]Barberà, S., Bossert, W., & Pattanaik, P. K. (2004). Ranking sets of objects.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23(3), 343-364.

[12]Sonnenschein, H.(1972). Market Excess Demand Functions. Econometrica, 40(3), 549-563.



模块五: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一、课程目标

本模块讲授了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和应用以及数字经济的相关专题,从博弈的基本原理、纳什均衡,到不同博弈场景下的策略与分析。由信息经济学入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对产业、社会、国家的重要性。课程进一步通过中国共产党史中的博弈案例,展示了博弈理论在现实决策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博弈论对于战略分析、合作与竞争、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博弈论的核心概念,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博弈的收益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等。理解囚徒困境、占优策略、重复博弈等博弈模型的含义和应用。学习卡特尔、序贯博弈、遏制进入博弈等不同类型博弈的特点和策略。理解最优反应曲线、合作博弈、竞争博弈、讨价还价博弈等博弈理论的应用场景和方法。理解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并学习数字经济中相关应用模型和分析。理解数字经济基本概念,掌握数字经济的定义、范围和基本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数据驱动等方面的关键概念。学习数字平台经济理论,学习数字平台经济的原理,了解电商平台的运作模式、商业生态和关键参与者。理解数字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搜索成本等问题,通过市场搜寻理论解析数字经济中的消费者决策和市场运作。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博弈情境下的收益矩阵,寻找纳什均衡并解读其含义。具备利用混合策略分析复杂博弈问题的能力。能够评估博弈中的优劣策略,理解博弈行为背后的动机。具备将博弈理论应用于现实决策的能力,分析合作、竞争、承诺等情境。能够通过数据和案例进行战略分析,做出合理决策。同时能数字化策略分析: 能够分析数字经济中企业和个体的数字化策略,包括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数字化营销、用户体验等方面。数据驱动决策: 具备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了解大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以及数据隐私和安全的相关问题。创新思维与数字化创业: 培养学生在数字经济环境中的创新思维,了解数字化创业的机会和挑战。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客观理性地评估各种情境下的选择。培养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诚信和道德原则的意识,避免不正当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博弈理论在解决团队决策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史的角度理解博弈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经济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对数字化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在数字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中,培养学生保持诚信、遵循道德原则的意识。通过案例学习,引导学生从数字经济的角度理解国家数字化发展,培养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二、 教学内容

1. 博弈论

1.1策略性决策

1.2策略式博弈

1.3扩展式博弈

2. 信息经济学

2.1 信息不对称与数字经济

2.2 双边市场理论

2.3 数字经济专题

3. 案例分析

3.1四渡赤水

3.2平台经济下的市场竞争

三、案例分析

本模块在讲授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知识基础上,选取中国共产党党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为思政素材,让学生了解到我党在宏观层面上的精彩博弈,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同时,通过对零和博弈、合作博弈等博弈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这一理念的宏大格局。而在数字经济相关专题中,则结合当下热点事件和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四渡赤水

1.背景

1935119日至322日,毛泽东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中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 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标准式博弈和扩展式博弈是博弈论中两种基本的游戏表现形式,各有其独特特点和应用场景。

标准式博弈:标准式博弈又称为矩阵博弈,通常用于描述参与者(玩家)之间的一次性、同时决策的情形。在这种博弈中,每个玩家必须在不知道其他玩家决策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所有玩家的选择组合,通常以收益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其中矩阵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可能的结果和相应的收益。标准式博弈强调的是策略的选择和策略组合对结果的影响。

扩展式博弈:扩展式博弈用于描述具有顺序(动态)决策的情形,例如多轮决策或者一方在另一方决策之后才做出决策的情况。这种博弈通常通过决策树来表示,其中节点代表决策点,边代表可能的行动,而每个终端节点(叶节点)代表游戏的一个可能结果。扩展式博弈允许表现玩家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这种形式的博弈特别适用于分析具有时间顺序和信息不对称的决策过程。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标准式博弈适用于描述一次性、同时决策的场景,而扩展式博弈更适用于描述有顺序、多步骤的决策过程。

案例2平台竞争 - 电商巨头之争

1.背景

在数字经济时代,电商平台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尤其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和京东这三大巨头之间的竞争备受关注。亚马逊以其全球化战略和技术创新为特点。通过建设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不仅在商品销售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还通过领先的物流系统和云计算服务,打造了一个强大而高效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以其独特的“双循环”战略,通过整合电商、金融、云计算等多元业务,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生态。尤其在跨境电商和数字支付领域,阿里巴巴表现出色。京东则强调自有物流体系和高品质服务,通过“无界零售”战略不断拓展业务边界。

学生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案例,能够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竞争模式,以及不同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他们将分析这些巨头的竞争策略、商业模式以及创新举措,深刻理解数字经济中企业竞争的本质。

而近年来,拼多多依靠低价优势强势崛起是数字经济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案例之一,尤其突显了社交电商的成功模式。作为中国电商市场的后来者,拼多多通过独特的社交购物体验,成功挑战了传统电商巨头的地位。拼多多通过社交网络的力量,实现了用户之间的团购和分享购物体验。用户通过邀请朋友参与拼单,享受更低的价格,形成了社交购物的独特模式。这种与传统电商不同的商业模式,使拼多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并在电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通过深入研究拼多多的崛起,学生将了解社交电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与创新的商业模式吸引用户。他们将分析拼多多的运营策略、用户参与机制以及在数字化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未来的数字创业提供借鉴与启示。这个案例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经济中新兴模式对传统行业和市场格局的影响。

2.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双边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其中两组用户或参与者互相依赖,而市场平台则促进他们之间的交互。在双边市场中,一个群体的价值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群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双边市场的关键特征是网络效应,特别是交叉网络效应。这意味着一个群体的增长会带来另一个群体的增值。例如,在广告支持的媒体中,更多的观众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商,而更多的广告商能够支持更丰富的内容生产,进而吸引更多观众。

同时溢出效应在双边市场中也很常见,指的是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如何影响其他参与者,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表现。例如,一个受欢迎的应用程序或服务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成功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该平台,从而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相反,如果一个平台上出现了负面事件(如隐私泄露),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四、思政元素

1.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博弈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分支,不仅在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博弈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和决策的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具体体现在:

博弈论中的合作博弈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博弈侧重于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通过分析合作博弈案例,学生可以理解合作的良好效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积极与他人合作,争取共同的利益。在博弈中,合作策略有时能够带来双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分析合作博弈的案例,学生可以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赢。

零和博弈的概念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资源的分配是固定的,一方的获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资源的有限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合理分配资源的意识,从而促进公平与合理的社会环境。在许多博弈情景中,个体之间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博弈的案例,认识到在一些情况下,合理的竞争策略可以为个体带来更大的收益。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培养他们在竞争中勇于拼搏的态度。

利用博弈论中重要概念纳什均衡的提出者约翰纳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课程中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磨难,同时增加面对挫折、抵抗挫折的勇气。另外,也可以从坚持才可以取得大成就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此部分可结合讲述纳什生平的经典电影《美丽心灵》加以开展,寓教于乐。

2.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多方博弈的启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多方博弈中做出的正确策略选择。无论是生死存亡之际四渡赤水的大局观以及局部行动,还是三大战役是奠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军事思想,都属于中国共产党精彩的动态博弈。而下定决心研发原子弹以摆脱大国的核讹诈,正是对应了重复博弈中的惩罚策略,即运用核威慑达到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目的。

同时通过对学生讲解合作博弈、零和博弈等,结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启发学生理解世界经济中大国间的博弈,同时理解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追求全球化策略的含义。并且从世界格局出发,从博弈角度理解军备竞赛、贸易战等现象的危害性,理解我国作为世界强国,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的有利性。展现二十大中我党对于“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愿景的格局。

3.与时俱进,创新创业 - 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的机遇前所未有。成功的初创企业如滴滴、抖音等,通过数字平台和共享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并颠覆了传统行业的格局。这不仅是过去的现象,更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创新和创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变得更为迫切,因为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市场不断涌现。企业需要敏锐地捕捉市场趋势,随时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创业案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案例研究不仅限于已经成功的企业,还应该关注那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经历起伏的初创企业,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深入剖析,学生能够获取在数字经济环境中创业所需的关键因素。这包括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洞察、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商机。仅仅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创业者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了解在数字经济时代创业的实际操作挑战,包括数字营销、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的技能。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为未来的创业道路做好准备。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不仅是成功企业的标志,更是一种生存的法则。通过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无处不在,正等待着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年轻人。

4.将信息时代的挑战融入课程思政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膨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便利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明辨信息真伪等重要议题。

首先,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成为商业和政治活动中的常态。学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需要深刻理解自己信息的价值,学会保护个人隐私。这不仅仅是个体权益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其次,明辨信息真伪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信息的多样性和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虚假信息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辨析,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不为虚假信息所误导,保持清醒的头脑。

因此,信息时代的挑战需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成为明智的决策者,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学术资源拓展

博弈论的发展融合了多位经济学家的贡献。早在19世纪,古诺就通过数量竞争模型为企业行为的理解提供了基础。而之后斯塔克尔伯格通过领导者-追随者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市场竞争的理解。随后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个对经济学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奖:

约翰·纳什对博弈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这一理论描述了在非合作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不能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利益的状态。纳什均衡理论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纳什的这一杰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博弈论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约翰·哈萨尼对博弈论的主要贡献是他对纳什均衡理论的扩展,特别是将其应用于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情景。哈萨尼的工作强调了在博弈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如何影响参与者的决策和均衡结果。他的这些理论创新对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决策情境具有重要意义。哈萨尼的这些贡献也为他赢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享此荣誉。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和迈克尔·斯宾塞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蒂格利茨的研究集中于信息不对称及其对市场失灵的影响。阿克洛夫通过著名的“柠檬市场”文章,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质量的影响。斯宾塞则关注教育作为信号的作用。他们的工作深化了对现实市场机制的理解。2001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市场不对称信息分析方面的突出贡献。

彼得·阿尔西厄、戴尔·福尔迪格和克里斯多夫·皮萨里德斯的研究集中于劳动市场的摩擦性失业和市场不完全性,他们的工作对理解数字经济中的劳动市场动态和政策制定具有深远影响。他们的模型揭示了市场摩擦如何影响工作寻找和职位填补过程,这对于理解在数字化转型中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至关重要。他们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利弗·哈特和班古·霍尔明的研究为理解合同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中的复杂合同和企业所有权结构。他们的理论不仅解释了合同在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中的作用,也强调了在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合同设计的重要性。奥利弗·哈特和班古·霍尔明因对合同理论的重要贡献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的工作重点在拍卖理论和新拍卖格式的创新上,这在数字经济中的市场设计和资源分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理论不仅解释了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也为公共和私营部门如何在数字平台上设计和实施拍卖提供了指导。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因在拍卖理论和新拍卖格式创新上的贡献获得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工作对数字经济中的市场设计和资源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拓展阅读:

[1]Nash J. Non-Cooperative Games[J].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1951, 54(2): 286–295.

[2]Harsanyi J C.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I–III Part I. The Basic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67, 14(3): 159–182.

[3]Shimer R. 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nd Vacanc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1): 25–49.

[4]Hart O, Holmström B. The theory of contracts[J].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1987: 71156.

[5]Milgrom P R, Weber R J. 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J]. Econometrica, 1982, 50(5): 1089.

模块六:市场失灵

一、课程目标

本阶段讲授市场失灵的表现,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府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充分认识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以此为基础,坚定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拥护,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目标:掌握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对称信息等概念;掌握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的逻辑;掌握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搭便车现象;掌握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差异。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外部性分析“公地悲剧”等经济现象;能够运用科斯定理解决相关经济问题。;能够运用道德风险理论与逆向选择理论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德育目标:了解政府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促进方面做出的努力;认识绿色发展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认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内容

1. 外部效应

1.1 外部性

1.2 拟线性效用函数

1.3 科斯定理

1.4 生产的外部性

1.5 信号发送

1.6 公地悲剧

1.7 汽车污染

2. 公共物品

2.1 公共物品

2.2 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2.3 搭便车行为

2.4 投票机制

2.5 与私人物品的比较

2.6 克拉克税

3 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道德风险

3.2 逆向选择

4 思政案例分析——中国碳减排措施和医药分开改革

4.1 碳中和与碳达峰

4.2 医药分开改革

5 学术资源拓展

5.1 科斯定理与环境经济学

5.2 信息经济学的兴起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碳中和与碳达峰

1.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约2.5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全球气温升高了约1.2℃。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导致了近年来频发额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不仅造成了每年超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危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体健康。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减缓温室气体的增加,2015年联合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各国签署《巴黎协定》,要求所有国家,包括发家和发展中各国必须在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国际责任,于2020年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这些主要措施包括加快清洁能源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非化石能源,预计将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至90%以上,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能效提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全国已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交易机制引导企业减排,形成经济激励。此外,中国还注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增加碳吸收量,降低碳排放。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中国力求在碳中和的道路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公地悲剧:在碳中和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地悲剧。每个国家或实体都有动力通过增加碳排放来追求经济增长,但全球温室气体的累积对地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每个单独的行为者(国家或企业)通常不对其排放行为的负面外部影响负责,而是只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结果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可能超过地球可持续承受的范围,导致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为了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合作采取措施,通过国际协议、碳市场等机制,促使各国共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政策的实施是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一公地悲剧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全球减排目标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外部性:在碳中和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企业或个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未在市场中得到充分考虑。由于排放者未对环境污染负全面成本责任,市场无法有效处理这种外部性问题,导致碳排放水平超过了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承受范围。为解决这一外部性问题,碳中和政策采用了不同的经济工具和政策手段,例如碳市场、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内部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使企业和个体更好地考虑其碳足迹,并激励采取更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外部性理论在碳中和的实践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帮助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球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案例二、医药分开改革

1. 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全球各国普遍面临医疗服务支出快速增长的问题。在中国,从1978年到2015年,卫生总费用增长了近371.79倍,年均增长率为17.35%。人均医疗费用从1978年的11.45元增长至2015年的2981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6.22%,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其中,药品支出占据绝大部分。2014年,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中,药品支出分别占到了48.3%38.3%。我国药品支出占医疗服务总支出的比例远远超过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高额的药品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品生产和销售体制以及需求,但供方诱导的过度用药是导致我国药品支出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药养医",即卫生主管部门允许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销售实施15%的价格加成,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了破除“以药养医”的弊端,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分担,缓解“看病贵”问题,同时也为了改善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开启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立医院改革,通过改变公立医院的经济补偿机制,将补偿渠道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调整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国发〔200912号)要求逐步取消药品加成。2012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宣布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要求试点城市的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2. 相关知识点与分析

在医疗中,医患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医生可以直接影响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需求量。在医疗服务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为实现特定的收入水平,医院或医生有激励通过诱导患者的需求增加医疗服务的使用量,即医生的道德风险行为。由于药品加成定价制度的存在,使得公立医院通过诱导患者过度消费药品来提高收入或利润水平。2012年,公立医院总收入中,来自医疗服务收入、政府投入和其他来源的比例分别为89.5%8.2%2.3%。其中,医疗服务收入中的40.1%来自药品销售收入。这导致药品支出成为居民医疗支出中的最大负担,反映为居民"看病贵"的集中表现。自2012年取消药品加成制度实施以来,患者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门诊药品和住院药品费用显著降低30% 21%

四、思政素材

本章在讲授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在外部性方面,结合新发展格局和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科斯定理,以说明“有为政府”是“有效市场”的重要前提,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着力优化新时代政府职能建设;说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说明“双碳”工作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物品方面,以医疗改革为例,说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四个思政元素。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双碳目标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并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新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过去十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过去十年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4.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公益性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改革是推进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关系人民健康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当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要围绕制约卫生健康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医改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五、学术资源拓展

环境经济学及科斯定理的应用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息息相关。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一重要部署将对未来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形成较大影响,给经济学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碳减排是学界近年的热点问题。2018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诺德豪斯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就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终挑战。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学界对此进行了各类研究分析,这也成为当前经济学、金融学最有挑战的问题之一。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碳排放容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碳中和经济学就从配置碳排放容量这一稀缺资源入手。配置碳排放容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明晰和分配全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产权的过程。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较为流行的解释是,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都将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除了碳排放权交易外,科斯定理在环境经济学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因为自然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而产生的。一些资源,例如空气,煤矿,之前都被认为是“无偿资源”,但它们在时间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资源。环境经济学很大一部分就是分析自然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过度放牧到化石能源耗竭,再到公共用地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对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了认知之后,经济学的原理被用来分析如何矫正这些失衡的自然资源经济体系,例如,对公地私有化以及让污染者付费。为制定具体的政策,下一步就需要知道这些失衡的经济体系究竟产生了多少经济的损失。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表明,环境经济分析已经呈现出了各种令人鼓舞的前景,这可以从最近出版的大量教科书、专论、期刊、各种学术讨论会以及相关国际项目中得到证实。这意味着环境经济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加速增长的势头也反映了环境经济分析的丰硕成果。未来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环境经济学将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借鉴其新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促进自身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拓展阅读:

[1]Nordhaus W. Climate Change: The Ultimate Challenge for Economic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9, 109(6): 1991–2014.


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解读之三

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sswxhjjfzgh/202107/t20210714_1290406.html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与兴起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因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三名获奖者把对竞争市场的研究扩展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形。阿克尔洛夫首先指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退化,从而产生了逆向选择这一术语;斯彭斯提出了信息占优一方发信号的解决方法;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劣势一方甄别的解决方法(与Rothschild合作),并把不对称信息市场的理论应用到各个场景。

阿克尔洛夫对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在信息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的一个著名模型是柠檬市场the“lemons”market)。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不中用的东西。这一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了这一情形:当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产品质量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阿克尔洛夫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如健康保险、金融市场和雇佣合同等。

斯彭斯提出了信号理论,该理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但仍可实现潜在的交易收益。1974年,斯彭斯在其论著《市场信号:雇佣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中开创性地研究了将教育水平作为信号传递的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分析了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如何通过信号传递将信息可信地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个体,以实现有效率的市场均衡。这一著作成功地开拓了信号传递理论研究领域,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亦成为信号传递理论最经典的模型。此后,斯彭斯不断拓展这一理论并展开证实不同市场信号重要性的大量应用性研究。

斯蒂格和罗斯柴尔德进一步发展了阿克洛夫、斯宾塞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信息甄别模型。他们提出通过一定合同的安排,缺乏信息的一方可以将另一方的真实信息甄别(筛选)出来,实现有效率的市场均衡。信息甄别是指信息劣势方(委托人)设计机制或采取行动以刺探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的类型信息;是对未知信息的刺探。信息甄别模型的提出与建立,既为信息劣势方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也为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信息甄别思想的传播和应用搭建了广阔开放的交流平台。


拓展阅读:

[1]Stiglitz J E.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Market Failure or Success.

[2]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3, 87(3): 355.

[3] Stiglitz J E. The Theory of Screening,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 65(3): 283–300.

[4] Stiglitz J 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pendence of Quality on Pr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7, 25(1): 1–48.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